核心提示:2018年,江蘇省財貿輕紡工會聯合省紡織工業協會,從職工最關心、最直接、最現實的工資問題入手,選擇紡織行業代表性強、覆蓋面廣的運轉工、縫紉工、保全工這三個工種,對全省1000名紡織一線職工開展了收入狀況連續跟蹤抽樣調查。
近年來,紡織產業出現了兩個明顯的變化,一是招工難、留人難;二是一些企業因勞動用工等原因,選擇“走出去”到中西部地區、東南亞或非洲等投資辦廠。
2018年,江蘇省財貿輕紡工會聯合省紡織工業協會,從職工最關心、最直接、最現實的工資問題入手,選擇紡織行業代表性強、覆蓋面廣的運轉工、縫紉工、保全工這三個工種,對全省1000名紡織一線職工開展了收入狀況連續跟蹤抽樣調查。
江蘇省紡織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約占全國的1/5,外貿出口全國第三,約占全國的1/6,總量居全國第一。全省現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7000多家,從業人員300多萬。
這些寶貴的數據,折射出職工收入與招工難、留人難等問題的內在聯系,為行業、企業進一步促進職工體面勞動,推動產業健康發展,提供了依據與參考。
工資水平和增幅低于省平均水平
八成職工表示無崗位晉升
調研顯示,樣本職工工資水平低、增幅小。根據省統計局的資料,2017年,江蘇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分別為78267元、49345元,同比增長9.4%、 4.6%。紡織職工應發工資48351元,增長0.9%,工資水平和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。
職工崗位晉升停滯、薪酬調整頻次較低。2017年整體薪酬調整頻次主要是一年一調,平均調整幅度是5.6%,另有四成職工表示不清楚或工資未調整,整體職工對薪酬情況的知曉度較低。近兩年,有八成職工表示無崗位晉升,比2017年調查數據提高5.9%。
職工加班現象普遍,同比2017年加班時長減少。2018年, 74.4%的職工表示有加班現象,平均每周加班7.4小時,比2017年調查數據減少1.5小時。加班職工中有74.6%的職工所在企業以發放加班工資為主,其中近六成職工表示加班工資是按照國家標準計算,比2017年調查數據增加9.7%。
職工基本能及時收到足額工資。2018年有95%的職工收到企業及時足額發放的工資。按照企業類型,國有企業和外商、港澳臺商合資/獨資的企業基本及時足額發放工資,私營企業有7.6%的職工表示出現足額不及時或及時不足額的現象。
紡織企業工會覆蓋率高,基本做到員工關懷。有九成以上的職工所在企業有工會組織,其中九成職工表示工會開展節日發放慰問禮品、組織開展相關培訓和活動,有豐富員工生活等關懷措施。
職工隊伍年齡老化、年輕人從業意愿低。因紡織行業工作環境噪音大、粉塵多、濕度大、勞動強度大,工作兩三班倒,工作內容單一繁瑣,行業整體薪酬和保障水平低,難于實現自我價值等,造成年輕人對行業望而卻步,一些企業職工隊伍出現年齡斷層,后繼無人現象。
“機器換人”現象較普遍。國有企業和外商、港澳臺商合資/獨資企業均有五成以上職工表示企業出現機器換人現象。替代的主要是細紗工、絡筒工和縫紉工。被替換下的職工主要是轉其他工種或操作及管理新機器設備。
切實為紡織企業減負
建立技術工人薪酬激勵導向機制
如何改變這種局面?調研報告指出,首先要切實為紡織企業減負和
[1] [2] [3] 下一頁